這是一個媽媽、兩個女兒、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
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媽的銳氣的。看完蔡美兒教授的經驗,你將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有更深的體悟,也將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教養之道。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對兒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培育的環境;反之,中國人認為,保護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讓他們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因為這些是別人拿不走的。
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對蘇菲亞和露露來說,這表示要上中文課、練習數學,每天還要練兩、三小時樂器(連出門度假也不間斷,周末時練習時間還要加倍)。然而得到的成果說明了一切:這兩個女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虎媽在一次練習中,威脅要燒掉蘇菲亞的填充動物玩偶;從露露三歲起,虎媽就對這個任性的小女孩毫不留情,自此兩人的戰況愈演愈烈。然而虎媽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女兒的要求一樣高,她的犧牲──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甘心忍受傷心痛苦,在在表現出她對女兒深深的愛。
《虎媽的戰歌》顯露出東、西方教養世界觀的衝突,然而歸根究柢,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兩個女兒所懷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願為投資她們的未來所做的冒險。
作者簡介
蔡美兒 Amy Chua
耶魯大學法學院約翰.達夫講座法學教授。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格友在部落格中的介紹
自己在誠品翻到也覺的挺引人入勝 老公看到我在懷孕後竟然看這本書~直說 太早了吧!
我並沒有憧憬當虎媽 老實說 看完書 我覺得 這樣當媽媽跟小孩都好累喔 ~ 其實我想我是持相反派的媽
自己也是在沒壓力超自由的環境下長大 當然我們沒有出類拔萃的作為 但成長的過程 卻是一路快樂陪伴
自以為的認為沒什麼不好 !
但裡面其實有很多論點 是我們東方社會一直遵循的教條 只是我們已經認為理所當然
在西方社會很多規範就被視為約束小孩 沒有讓小孩自由思考
最近看了凱特溫絲蕾 的HBO的自製影集 Mildred Pierce Trailer 幻世浮生 結局令人好糾心
不知為何的 在結局時我想到了虎媽~~~
溫絲蕾飾演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是 一位剛離婚的獨立女性蜜卓 面對大時代的環境壓力 以及丈夫無情的出軌與離家
蜜卓勤奮工作、獨自扶養兩個女兒 靠著一份女服務生的工作維持生計 力爭上游成為中產階級的貴族
在努力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同時也承受著嬌縱的大女兒薇達無情的冷嘲熱諷
從女服務生一路奮鬥成為餐飲集團老闆 蜜卓為了女兒薇達奉獻一切 但薇達卻引誘繼父 還用力賞了媽媽一巴掌~~~~
天啊!!! 就是看到這心裡才不斷浮現虎媽 這在中國社會是不被容許的 簡直大逆不道 不孝女到極點
後來薇達成為 知名的女高音 或許在西方世界她的社會地位是令人讚揚的
但在重道德觀的我們社會她應該是要承受世人的評斷的
所以 虎媽的重點 雖然是高壓的訓練自己小孩 這點要因每個家庭的狀況而異
像我本身不太可能達成 或許讓我發現自己的小孩非常有天賦 那會成為虎媽也不一定
但我很認同的是 用東方社會那種傳統的教條 教養小孩是必須的
最後虎媽的大女兒寫了給虎媽的信 也能看出現在的她獲得的一切反而感謝了虎媽
這一段我覺得很不錯 ~
我認為活得有意義是世人皆有的願望 對某些人來說 這表是要努力達成一個目標
對某些人來說 這就是要好好過每一天的每一分鐘
然而"過好在世上的每一天"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
也許努力贏的諾貝爾獎和從事特技跳傘是同一回事
對我而言 這個意義則不在於成就感或是自我滿足
而是知道你在身心兩方面都鞭策自己發揮了最大的潛能
你在跑步衝刺時會有這種感覺 練習很久的鋼琴曲目在手指之下有了生命時 也會有這種感覺
想到一個會改變你一生的想法時 做了一件從不認為自己做得到的事情時 也都會有這種感覺
若是我明天就死去 我相信我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活出了110%
看完這段有點熱血的feel被喚起 ~~~ 希望有天有能100% 的生活出現 ~有夢最美~fighting!!